灿爱网 > 杂谈 > 正文

​他是中国著名西洋文学家、哈佛三杰之一,钱钟书、季羡林是他学生

2024-07-05 07:48 来源:灿爱网 点击:

他是中国著名西洋文学家、哈佛三杰之一,钱钟书、季羡林是他学生

这位主人公的名字叫吴宓,1894年生于陕西省泾阳县。他是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、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。他是著名国学大师,主持创办的清华大学国学院,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享有盛名,他还是诗人,红学研究的开创人之一。吴宓1917年23岁时赴美国留学,先攻读新闻学,1918年改读西洋文学。在弗吉尼亚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,获文学学士学位。次年转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,师从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运动领袖白璧德教授,研习比较文学、英国文学和哲学。与陈寅恪、汤用彤并称为“哈佛三杰”。

吴宓个人的才华毋庸置疑,他在情感上的浪漫、矛盾和纠结,也让他做出了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。这些都不在笔者的关心范围,让笔者感受最为深刻的是吴先生在培养人才,爱惜人才和聚焦人才、使用人才上的突出表现,体现了一位纯真的知识分子的情怀,不仅应为世人赞叹,更应为今人所学习。

吴先生在他的教育生涯中非常爱惜人才,他和钱钟书的故事,被人们广为流传。钱钟书当年以外语和国文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,吴先生对他非常喜欢。吴宓常常在上完课后,“谦恭”地问钱锺书:“Mr.Qian的意见怎么样?”但钱钟书年少轻狂,不太把吴宓放在眼里。对吴先生钱钟书总是先扬后抑,吴宓也不气恼,只是颔首唯唯。另传钱钟书在西南联大工作时,曾说“西南联大外文系根本不行,叶公超太懒,吴宓太笨,陈福田太俗”,而吴先生听后却说:“Mr.Qian的狂,并非孔雀开屏般的个体炫耀,而是文人骨子里一种高尚的傲慢,这没啥”。

当然后来因为钱钟书的一篇文章,也让吴宓先生大怒,两人之间出现了较大的矛盾,后来钱先生向吴先生道歉,吴先生表示早已经忘了。1993年,钱钟书突然接到吴宓先生女儿的来信,希望他能够为其父新书《吴宓日记》写序,并寄来书稿。当钱钟忆读完恩师的日记后,立即回信自我检讨,谴责自己:“少不解事,又好谐戏,逞才行小慧……内疚于心,补过无从,唯有愧悔。”且郑重地要求把这封自我检讨的信,附入《吴宓日记》公开发表。从吴先生和钱先生的事情,可以看出吴宓是有多么爱惜人才。

吴先生的一大贡献是创办了清华国学研究院,清华国学研究院之所心有这么大的成就,与吴先生善于使用人才有分不开的关系。当时清华国学院有非常出名的四大导师,这就是:梁启超、王国维、陈寅恪和赵元任。这四位可以说是当时最为有名的大师,能让这四位大师聚焦一堂,同时为师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可是吴先生就有这样的本事和胸怀,将他们四位同时聘请到了清华国学研究院。正如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所言:“所谓大学,非谓有大楼之谓也,有大师之谓也。”有了这样的大师,才是真正的办大学,吴先生正是这样来办清华国学研究院的。

吴先生在培养人才,爱惜人才,使用人才方面的情怀和大度,是一位真正学者的胸怀,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家的情怀。现在来看吴先生在这方面的作为,实际上是有很多的启示意义的。首先是吴先生的识人之明,钱钟书、曹禺和李健吾,称为清华大学国学院“龙虎豹”,均成为颇有建树的大家。再就是吴先生的容人之度,对于小不解事的钱钟书,吴先生一直非常欣赏他的才华,将其狂言称之为文人骨子里一种高尚的傲慢,这恐怕是无人能及的。最令人钦佩的是吴先生是用人之量。在中国一山难容二虎的传统社会环境里,清华国学研究院一次聚焦了四个顶尖大师,这其中吴先生为他们营造的学术环境是非常重要的。

吴先生创办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做法,也是现在打造国际一流大学时可以有所借鉴的。首先是要重视人才,只有有了一流的人才,才可能创办一流的大学。有了一流的人才,还要有人才施展才能的环境,要有对科学的包容,对人才的宽容,对不同学术观点的兼容,有了这样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环境,人才就能充分地发挥作用,创造出一流的成果,形成一流的学科,一流的大学。

关注教育新闻热点、分享个人观点,拙木侃教育,感谢您的关注、阅读、评论和转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