灿爱网 > 影视 > 正文

​电影中的江湖儿女

2024-06-14 13:47 来源:灿爱网 点击:

电影中的江湖儿女

文/费尔牧最近贾科长的《江湖儿女》正在上映,票房一般,但是讨论度很高。大家关注的不是贾樟柯的拍摄技巧,而且这“江湖儿女”四个字背后的故事。多少人曾经有过“斌哥”一样的青春,多少人曾经有过“巧巧”一样的闺蜜。

电影中的江湖儿女

“我们再也不是江湖上的人了”,听起来是一句多么有诗意,却又略带残忍的台词。

一、谁的江湖

电影中的江湖儿女

“小弟黑骨仁,隶属洪门天宝山碧血堂,司职红旗五哥。今日有幸结交各位大哥,斗胆提点意见。”长相敦厚的尤勇给了《黑社会2:以和为贵》一个漂亮的开场。

自报家门“洪门天宝山碧血堂”是粗略的说法,完整的四柱名是“山堂水香”,即“某山某堂某水某香”,如“九龙山同庆堂香庆龙珠水扫清复汉香”。

洪门在各地的分支组织统称“山堂”,清朝时在长江上游称“公口”,中下游称“山头”,两广福建称“堂口”。香港洪门受两广福建直接影响,通常采取“堂口”的叫法。不过时下的帮会都赶时髦,改叫“社团”了。1909年,为调和各帮派之间的矛盾,从大陆来香港的“义勇堂”堂主黑骨仁,组织召开了香港历史上第一次“洪门大会”。会后决定在各堂口的名字前面,都加上一个“和”字,以示各不同帮派之间“以和为贵”。

从此以后,形成了虽相互独立却又利益相连,休戚与共息息相关的“和”字派三合会组织。“我们既然背井离乡,到这里来无非是求一个财字,所以应和平相处,有福同享,有难同当。你我既是洪门兄弟,皆当以和为贵。”电影《黑社会》开头香长带领众兄弟念的,正是“洪门三十六誓”。

这些洪门帮会规矩,在早期就付诸文字,形成了比较正规的条款。一般在入会仪式上齐声朗读,洪门兄弟必须谨记于心。比如其中第三誓条款:“各省外洋洪家兄弟,不论士农工商,以及江湖之客到来,必须留住一宿两餐。如有诈作不知,以外人看待,死在万刀之下。”

在电影《一个字头的诞生》中,刘青云和吴镇宇饰演的“帮会兄弟”,去台湾做人头买卖;虽然身无分文,却随便走进一家酒店,高声说道:“我们是香港洪门来的,洪乐黄阿狗,洪敬陈小猫,今天搁浅台湾,请求江湖救急。”结果却换来一帮台湾烂仔大大地嘲笑:“什么阿猫阿狗,香港洪门来的臭要饭的——没钱讲洪门就有饭吃,你以为是清朝啊?”从患难与共的所谓“江湖兄弟”到商业社会的“黑社会”成员,“洪门兄弟”在电影中的遭遇,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实生活中,帮会身份与角色的演变。

换句话说,江湖早已经不再是那个江湖。二、风流儿女香港的帮会历史,可追溯到十八世纪著名的反清复明组织洪门(即电影中常见的“天地会”)。在天佑洪英领导时声势最为鼎盛,寓意天时地利人和,故名“三合会”,英文名Triad;比较知名的“字头”有新义安、和字头(如和联盛、和胜和)、14K(号码帮)等等。20世纪50年代,新中国成立之初严刑厉法,处置了一批帮派分子,广东福建一带的大部分帮会转往港台地区发展。而此时的香港政府,在英国殖民统治者的管理之下,软弱无能,地下组织横行,甚至连警察维持治安,也常常需要依靠帮会势力的配合。

电影中的江湖儿女

所以黑帮电影里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:出了乱子之后,警察找来各堂口大哥要求交人,其实并非凭空虚构。帮会中犯下命案的兄弟,所能够选择的出路,在几百年前的清朝,与现在并没有太大差别:一种是自首,组织动用所有关系,主动交代案情,以求最小处罚。电影《黑社会》里的林家栋就是选则了这种。还有一种则是“跑路”,山主给足银钱,让事主到外地去暂避风头。

香港虽是弹丸之地,帮会的发展却如火如荼,尤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极为鼎盛,直到1974年香港廉政公署成立,帮会的势头才有所收敛。

曾经在香港鼎盛一时的“14K”从上世纪80年代起,江湖地位不断受到挑战。“新义安”、“和胜和”等新势力渐渐人多势众,在港岛各区与14K发生磨擦。据香港警方资料显示,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,帮会成员大都转作正行;目前14K会众介于12万至20万人之间,分为36“堆”,分布于港九各地。但大部分“堆”其实早已老化,且日渐式微,名存实亡。

不过香港人一般都有几个黑帮朋友,而在电影圈里,甚至很多电影人就是帮会出身。比如曾经的帮会成员李兆基、吴志雄等,如今已经成功转型,摇身一变成为“黑帮电影”中的黄金配角,因为有很多传奇的亲身经历,偶尔还可以担任监制或者编剧。当然,虽说时事变迁,帮派已经大不如前,但黑社会仍有自己的生存空间。而这正是杜琪峰式黑帮片《黑社会》系列所要挖掘的故事——黑社会不可能灭绝,政府所能做的,是与他们合作,以力打力相互制衡,不让一家独大;在帮会内耗、打压强势以及维持地下秩序中找到平衡。而与此同时,帮会的对应措施则是通过更加隐蔽的方式犯罪,渐渐合法化自己的身份地位,合理化自己的非法收入与财产。正如电影《黑社会2》的名字一样:以和为贵,也许这就是新时代帮会生存的新形式。中国帮会的派系,主要有三个分支:一是华南地区的“洪门”,又称“红帮”;二是云贵川湖一带的“哥老会”,又称“袍哥”;三是江南一带的“青帮”,其前身是“安庆道友会”。“洪门”和“哥老会”的最初宗旨都是“反清复明”;而“青帮”中人,大多是漕运工人,他们没有鲜明的反清立场,但也并不支持清朝——总之,他们的立场是相对模糊的。“青帮”门规深严,用“清静道德,文成佛法,能仁智慧,本来自性,元明兴理,大通悟学”二十四字定辈分。“青帮”跟“洪门”在组织结构及上下关系有很大不同,香港电影中经常看到有年轻人“跟大佬”,这是“洪门”流传下来的规矩,同门以兄弟相称。而“青帮”中人,并不以兄弟相称,他们是以师徒传承的方式建立同门。“青帮”老大收的徒弟叫“门生”,而“门生”则叫师傅做“老头子”。在著名的上海青帮“三大亨”中,杜月笙就是黄金荣的“门生”。

由《跛豪》出品人麦当雄执导的《上海皇帝》上下集,就是“青帮”头子杜月笙的“传略”和英雄事迹。和刘国昌拍“雷洛”、王晶拍“新哥”不同,麦当雄拍“陆云生”,却很少戏说成分。“陆云生”是小贩出身,使得一手“唐山鸭梨”的绝技,跟杜月笙当过水果店伙计的经历基本吻合。杜月笙曾对自己的“门生”说过“不要怕被人利用,因为这证明你还有利用价值”这样的话。而麦当雄在拍《上海皇帝》系列时,投射了较多的个人见解和私人感情,也许他认为“政客比流氓肮脏”——所以他不惜美化“流氓”籍此贬低“政客”。在《上海皇帝》中,我们很容易感受到麦当雄对“陆云生”的敬意。为了塑造一个更伟岸的“陆云生”,导演把一些别人做的“好人好事”都嫁接到他身上。上海沦陷后,“袁啸军”投靠日军做了汉奸,“陆云生”以民族大义为重,派出门生刺杀“袁啸军”。

电影中的江湖儿女

而实际历史则是:张啸林确实在上海沦陷后投靠了日军,也确实被刺杀身亡,但他的死与杜月笙无关,他是被“军统”收买的对其怀恨在心的保镖刺杀的,这件“锄奸”的“好人好事”与杜月笙根本没有关系。

反观黄金荣和张啸林,他们的行径就不那么受人恭维了。当年有人这样评价“上海青帮三大亨”:黄金荣贪财,张啸林善打,杜月笙会做人。在影片中,麦当雄非常实在地还原了黄金荣贪财好色的本性;而张啸林则是草莽出身,生性好斗,言行粗鄙。麦当雄则着重描写了他的“匪”性,基本上塑造了一个“四肢发达,头脑简单”的人物——当然值得欣赏的只有“会做人”的“陆云生”了。在《岁月风云之上海皇帝》和《上海皇帝之雄霸天下》两部电影中,麦当雄保留了黄金荣的真名,而把杜月笙改为“陆云生”,张啸林改为“袁啸军”。同样的例子还有《跛豪》,没有用原型人物吴锡豪的真名,而是改为“伍国豪”。而香港的其他“黑帮电影”,也多半不用真名,而喜欢使用粤语谐音的别名。比如把总华探长吕乐改为“雷洛”(《五亿探长雷洛传》及续集),把澳门赌王何鸿燊改为“贺新”(《赌城大亨之新哥传奇》及续集)等;就算是澳门“14K”帮会头领尹国驹,自己投资拍摄的“自传”电影《濠江风云》(邓衍成导演,任达华主演),给自己脸上贴金的时候也没好意思用真名,而是改了个“尹志巨”的名字。这么看来,也许给“主人翁”改名乃是“帮会电影”的“帮规”。三、电影只是电影

香港电影种类繁多,类型片比较成熟,而“黑帮片”绝对是其中比较重要的篇章。甚至由于商业和市场的因素,连“文艺片圣手”许鞍华也执导过黑帮片。香港电影鼎盛时期,每年出产电影400多部,多年下来香港黑帮电影在数量上不胜枚举,但跟风之作沦为烂片的居多。比较成功的代表人物,如吴宇森在《英雄本色》之后执导的《喋血双雄》与《喋血街头》也都是黑帮名篇;麦当雄兄弟出品的《跛豪》、《上海皇帝》(上下集两部)、《黑金》,以及刘国昌导演王晶监制的《五亿探长雷洛传》,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(1985年至1995年),这类帮会枭雄传记片也曾独领风骚好多年。

电影中的江湖儿女

至于《江湖儿女》中斌哥他们聚众看的《英雄好汉》,不过是另一部周润发主演的不那么入流的“江湖”电影。与《英雄本色》不同的事,这部电影更加简单直接,人物性格也更容易理解——对于西北小城的“江湖儿女”来说,也更容易模仿。

而许多电影研究者都认为,香港黑帮电影中最具史诗气象的,莫过于麦当雄监制的《跛豪》一片,导演潘文杰以扎实细腻的叙事风格,拍出了一部具有传记气质的商业影片;而且这部电影,几乎再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社会的风貌。1986年出品的《英雄本色》,虽然内核是一个很常见的中国式兄弟义气故事,但在叙事上已经带有强烈的吴宇森个人风格色彩。比如“枫林阁”一役,小马哥刺杀台湾黑帮仇人,风衣牙签,花盆藏枪,把暴力美学发挥到极致。而到了1987年的《英雄本色2》,游刃有余的游戏心态开始占上风,各种匪夷所思的插科打诨,不时逗得人忍俊不禁。刘伟强的《蛊惑仔》系列电影以漫画故事做蓝本,偶有隽永意味,有些桥段几乎成为寓言电影。比如身为帮会老大的蒋天养,谈及治理帮会策略时说:“低调帮派,高调赚钱,顺利过九七”;搞笑中暗含嘲讽,却又合情合理,以其人其身道来,却又意味深长。而由杜琪峰监制游达志导演的《暗花》,则把黑色电影的暗喻发挥到极致。电影中的幕后老大,始终不露真面目,深得寓言电影简约深邃的真昧。杜琪峰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塑造的江湖永远等级森严,而且让你深信这就是真实的帮会。也许这得益于杜导的成长背景,少年时他生活在帮派交错的九龙城寨。香港帮会电影中开一代风气之先的,是以“白鸽双枪”闻名世界的吴宇森;他的《英雄本色》与“喋血”系列,把香港电影推向了一个新的类型高度。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之后,刘伟强制作的系列帮派电影,则给渐渐式微的香港电影注入了强心剂;以《古惑仔》系列为代表的新帮会电影,及《无间道》系列改良的新警匪类型片,无疑都让人看到了香港电影新的生命力。而后来真正能够淋漓尽致体现个人风格化的作品,则是银河映像出品的一系列黑帮电影,以杜琪峰导演、韦家辉编剧的黄金搭档组合,渐渐成为香港电影新的主流。

这些电影如今看来,都是没人看的“老黄历”了,正如贾樟柯的成名作《任逍遥》一样,“任逍遥”这样属于上世纪的流行符号标签,还有多少人能够“如数家珍”?

而对于这些沉睡在家乡老房子里,埋身于一堆DVD、VCD灰尘中的“江湖”往事,又有几个人会在纷繁复杂的人生路长偶然想起?

要不是贾科长,恐怕这些曾经改变了那么多中国年轻人的“江湖儿女”,再也不会有人想起。

正如他们自己将要成为的那样,被人彻底遗忘。

热门排行